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

Ch5 assignment (5) 試以一篇實際的觀察法論文為例,說明其所運用之整個觀察法的步驟(含研究主題、目的及問題)。

一、研究主題
國小班會學生自治功能探討-兩個六年級班級的觀察
二、研究目的
(一)從實地觀察中,認識國小班會可能具備的學生自治功能,進而探討國內   一般小學實施學生自治的可能性。
(二)探討影響國小班會學生自治功能的主要因素
(三)分析國小班會學生自治功能對學生的影響
三、研究問題
(一)國小班會的自治功能為何?
(二)影響國小班會學生自治功能的主要因素為何?
(三)國小班會學生自治功能對學生的影響為何?
四、研究方法
研究以結構式參與觀察進行觀察研究。
(一)研究對象
本研究所觀察的學校位於台東縣的郊區,在研究中命名為「順和國小」,以順和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級(六智與六仁)為觀察對象。
(二)研究技術與工具
本研究運用的技術主要可分為三類:

1、文件分析
2、參與觀察法
3、訪談

研究工具方面,為避免教師及學生對研究產生不良效應,儘可能利用最簡單、最不具威脅的工具,如小型隨身錄音機、紙和筆。只有在觀察班會活動時,因為研究者一人無法同時觀察兩班,而特別使用V8攝影機,請別人協助拍攝未親自參與的班級。
(三)實施程序
研究者長達十個多月的觀察時間內,共有五十四天到達現場,每次去少停留一個小時。本研究進行實地觀察時,主要依循以下四項程序:
1、進入現場
在八月份學校開學前,研究者先與該校校長聯繫,向他說明初步的研究構想,及希望獲得的協助。取得他的同意後,才開始進行現場的參與觀察。
2、 建立關係
研究者以文化觀察者與學習者的角色進入現場,在研究之初,透過與該校師生的密切互動,取得現場人們的接納。並隨著研究的進行,持續與現場人們發展出更為親密、友善的關係。
3、蒐集現場資料
蒐集現場資料之前,會主動告知研究對象,並只在學校師生同意的原則下進行。只要可能與研究有關的資料,就儘可能蒐集,類型不拘。
4、整理與分析資料
取得資料後,在最短的時間內,將蒐集到的現場資料轉錄於電腦之中,再進行資料的編碼與分類。
(四)資料處理(文中省略)
五、研究結果
(一)國小班會的自治功能
綜合兩個個案的情況,國小班會中屬於學生自治的部份有:
1、選舉:像班級幹部和主席等,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名,自己決定。
2、聽取幹部報告:透過幹部報告,幹部可以讓同學知道他的工作情況,及需要配合之處;同學也可以提出相關的質詢,進而監督幹部。
3、討論班級事務:每位學生可以就班上的缺失,提出自己的看法,以改善班級的生活。
4、建議:學生可向學校教育人員提出自己的期望,以維護或爭取自身權益。
5、決定班級事務:學生針對班級生活上所需,提出自己的構想並於討論表決後付諸實施。
這些在自然狀態下觀察得到的結果,也證實了Francis Wardlen(1978)所認為的:小學生並非沒有具備自治的能力,只是需要良好的指導。
(二)影響國小班會學生自治功能的主要因素
1、導師:班會自治功能的強弱,與某些量的研究(劉緬懷,民81)中強調的學校規模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,而受導師的影響最為密切。研究者實際參與他們的生活,發現導師的觀念才是決定班會自治權的最重要因素。
2、從他們指導班會的知能來源,也可以發現到,在我國師資養成教育中,「學生自治」是非常不受重視的,使他們只能靠著本身就學期間的自治經驗來指導學生。由此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,學校教育政治社會化功能之不可忽視。
3、要使學生自治活動能夠落實,最重要的是學校教師必須具備民主的素養。而師資教育在這方面確實有加強的必要。
(三)國小班會學生自治功能對學生的實際影響
1、學生對於透過自治方式做成的規定,會有較高的實行意願,而能表現出負責任的態度。
2、給予班會更多的自治權力,非但沒有損及教師的權威,造成師生的衝突或對立,反而讓學生更加敬愛師長,而促進師生的情感。

沒有留言: